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建立于1958年。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优势最突出的学科,中医学1978年开启研究生教育,为省属高校中首个承担国家“973”项目的单位,也是最早获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及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中医学现拥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近年来,学科连续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名单、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高峰学科”建设名单。在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医学学科位列第6,建设水平居全国中医学学科前列。
融智汇勇:立足“传承团队”,建设“人才梯队”
奠定中医学术发展“深厚底蕴”。学校中医学的奠基人刘惠民教授,曾是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在几十年发展历程中,学科还汇聚了周凤梧、周次清、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刘献琳、张灿玾、张志远等一代中医学名家,形成齐鲁中医特色系列传承团队,为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中医特色优势“人才梯队”。学科在武继彪教授的带领下,立足“传承团队”,实施了“123”人才工程,创建了“省、校、学科”三级团队建设模式,以传承促发展。学科面向领军人才创建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实行中医药特色PI制,面向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培养打造优势团队和创新团队,面向青年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建立青创团队,形成以“国医大师”“岐黄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人才为领军、泰山学者为支撑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同时,学科不断培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后备中医学发展青年人才。王振国教授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学科教师中,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泰山学者攀登计划,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精诚守正:围绕“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
2019年学科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项目,是全国唯一获批此项目的中医学学科。学科率先把“以文化人”作为育人特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仁和精诚、守正弘德”典范,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依托“三张名片”,把“以文化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医学以“齐鲁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为载体,将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全过程。学科建设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获得山东省青年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学科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优秀学子:研究生尚青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偏远的西藏墨脱县工作,在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贡献力量;研究生王勇身残志坚、艰苦创业,荣获“中国创业创新新闻人物”“中国残疾人事业助残新闻人物”特别提名等荣誉称号;新中医孙伟,带领团队走遍全国112个县区,服务600余万人次,免费救助留守儿童3180人次。
聚焦“三个环节”,实现组织育人全覆盖。学科将支部建在创新团队、项目团队、学科团队,积极开展“师生结对共建党支部”“教研室和学生班级结对共建”等系列活动。同时,还建立了实习学生流动党支部、实习学生网上党员活动室,并成立辅导员党课巡讲团,不断推进“辅导员送党课进实习基地”活动。学科也因此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强化“三种途径”,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到全部课程。一是强化主渠道建设,制定“中医药学课程思政菜单”,开设了“习近平中医药论述选读”等特色课程,在山东高校中牵头成立课程思政“长青联盟”。二是强化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建立中医药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制作了《大国风范》之“大医精诚”篇章。三是强化以赛促教,连续三年举行“京鲁杯”课程思政教学大赛。
坚持“三个着力”,提升思政队伍建设水平。一是着力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二是着力搭建思政队伍平台,开设思政名师工作室和辅导员工作室。三是着力保障思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思政系列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中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率先落实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绩效工资。
突出“三个严格”,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一是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加强教师教学考核和督导。二是严格把好教材编写、选用政治关。三是严格讲座、论坛等学术活动管理,全面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创新发展:立足“传承精华”,实现“跨越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科立足“传承精华”,以传承促创新,学科教师连续两年以首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两届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学科建设的“跨越发展”。
创建中医人才培养“儒医模式”。学科率先打造“以文化人”育人特色,在国内中医院校中首创“少年班”“传统班”“全科班”“扁鹊班”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育人体系,引领全国中医人才培养改革进程,培养了新时代“儒医”。
成为中医学科建设“学术引领”。学科坚持“传承精华”,重点建设中医学、针灸推拿学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助力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居行业领先地位。其中,中医文献学牵头《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道医集成》《中华医藏》等系列中医药文化传承工程项目,起草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指导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行业标准《中医古籍整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内科学以“血脉”新理论构建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新方案,引领学术发展。
推出中医创新发展“原创成果”。学科力求“原创思维”,着眼中医重大科学问题,创新中药药性理论,首建药性表征评价体系,首创多种动物模型方法与药性表征仪器,首次发现寒热药物的不同特征,重塑寒热药性的关键地位,首提眼葡萄膜炎阻断中西医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体系,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作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医贡献”。学科助推健康产业发展,建成全省最大的中医医联体,服务健康中国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学科在心脑血管病中医防治方面居全国首位,形成了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的“山东样板”,以多样化中医药产品营造健康新业态。学科还在全国首创“光明行”,制定的实施方案与技术标准引领了全国中医药防治儿童近视工作,共筛查防治600余万人,形成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的“山东模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学科首提“有预案、早介入、全贯穿”理念,首创“肺维康”等4种防疫中成药,形成了中医药防控“山东方案”。
提升全方位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学科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外近200所高等学校以及医疗、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展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实施“远志”海外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培养中医高端国际型人才。学科还依托世界针联对外交往工作委员会以及世界中联中医药抗病毒、外治、脉象学会等专业委员会,举办世卫组织拔罐实践技术规范工作组会议等国际会议,并牵头制定《世界卫生组织拔罐实践技术规范》,成为第一部世界性的拔罐实践技术规范,持续扩大学科国际影响。
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学科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根据新医科建设要求,推进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创新,构筑中医成果转化高地,持续巩固和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及综合竞争力,创建中医学“高峰学科”。
http://www.sdjyxww.com/gjkbqyd/41377.html